潮新聞 記者 顧雨婷 共享聯盟·嘉善 酈慧佳 陸丹 胡凌翔 通訊員 張文燕 宋依依
嘉善,又雙叒叕奪冠了。
前不久的端午假期里,2023嘉興端午民俗文化節“五芳齋杯”龍舟競渡和踏白船表演賽在嘉興西南湖舉辦。
(資料圖)
經過激烈的角逐,嘉善縣姚莊鎮漁民村踏白船隊以2分36秒33的成績在踏白船表演賽中勇奪第一,實現十四連冠。另一支參賽隊伍嘉善縣藍艦龍舟隊以1分31秒49的成績摘得龍舟競渡賽桂冠,實現四連冠。
“雙料”冠軍嘉善,再次續寫歷史,這背后又有哪些故事?水鄉人的速度與激情到底如何震撼人心?嘉善又將如何延續奪冠神話?夏日,我們來到水鄉,一探究竟。
拿下雙冠
創下新紀錄的老隊伍
“雖然大家嘴上不說,但心里都門清兒,我們是奔著十四連冠去的。”嘉善縣姚莊鎮漁民村踏白船隊38歲的槳手周亮亮回憶說,比賽這天,隊員們都極有默契地話少了。候場休息時,有對手船隊來閑聊打探:“你們今年隊伍有換人嗎?是不是和去年一樣?”也有開玩笑的:“今年你們要是不來,我們就是冠軍了。”
的確,年年摘得桂冠,一贏就是十幾年的隊伍,堪稱大賽神話了。何況,這支隊伍的平均年齡近50歲。“這年齡一看就是久經沙場啊!”一位隊員卻笑著說道。姚莊鎮漁民村踏白船隊組建于2010年,目前共有隊員16人。但事實上,2010年初次參賽時,這支臨時拉起來的隊伍,無一人參與過踏白船。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來自浙北最后一個成建制的淡水漁民村——姚莊鎮漁民村。
到如今,手中沉甸甸的榮譽,仍會讓57歲的隊長顧建林回憶起第一次參賽的經歷。“啥叫踏白船,我們也不懂,就請了附近鄉里的老師來教。”2010年,是姚莊鎮漁民村代表縣里參加全市比賽的第一年,參賽隊員都是漁民村的村民。早在上世紀80年代,嘉善的范涇鄉(范涇現屬嘉善縣干窯鎮)在端午節時,曾舉行過全市性的踏白船比賽,老師便是從干窯請來的。
讓人沒想到的是,這年全市小組賽時,來自漁民村的隊伍青出于藍,竟在當年就一舉奪冠。勝利的喜悅又延續到了第二年、第三年……從那時起,姚莊漁民村的村民們每年端午便多了一個期待,今年的比賽,村里的隊伍能不能贏?
結果在意料之中,今年,這支水鄉漁民村走出的隊伍,依舊贏得毫無懸念。周亮亮向我們展示了一張踏白船400米直道比賽成績單,姚莊鎮漁民村隊快了第二名隊伍4秒。“差不多超過第二名10米的距離。”周亮亮說,而一條踏白船的船身總長也不過8米多,這意味著他們至少超過了對手一個船身的距離。
比賽除了超越對手,更要超越自我。“今年的第一,對我們來說意義重大。”嘉善藍艦龍舟隊教練兼鼓手陳良說,“之前我們曾經拿到過兩次三連冠。”而這次是他們首次實現四連冠的自我超越。
“其實,我們也是一支老隊伍了。”陳良坦言,自從2007年建隊以來,他們的隊伍成員都相對固定,主要由嘉善縣汾湖水上中心的教練員和陶莊鎮消防隊的專職消防員組成,也有來自嘉善全縣各社會領域的隊員。“一支龍舟隊,上場22名隊員,20名劃手,1名鼓手和1名舵手,加上替補選手,我們的隊伍將近有30人。” 陳良說,隊伍的平均年齡相對踏白船隊伍年輕一些,在二三十歲。
對于奪冠這事,隊員們十分激動。“很自豪,今年又是第一。我們的隊員們主要心齊,大家奮力沖往終點。”嘉善藍艦龍舟隊隊員張晨康說。
心齊,團結,這些詞是我們這次采訪中聽到的高頻詞。拿下冠軍固然欣喜又激動,但從隊員們的口中和表情上,我們感到了這兩項傳統水上運動令人迷醉的魅力。
這是勇者的競技,是體能極限的挑戰,也對團體協作的考驗。
傳統技藝
水鄉人的速度與激情
說起江南水鄉,你是何印象?是小橋流水人家,還是阡陌桑田交通?都說江南煙雨溫柔,但一到水上,水鄉人的速度與激情也定能讓你折服。
身在水鄉,豈能不善行舟?這是深深刻進江南人骨子里的記憶基因,也是連貫古今的傳統技藝,不管是龍舟競渡還是踏白船,其實都已延續了千百年。
龍舟競渡是嘉善端午節最重要的民俗活動。所謂“龍舟”,實為裝飾成龍形的船只,它“龍頭”高昂,“龍尾”翹起,船體上畫有龍的鱗甲,并涂上各種色彩。嘉興的南湖龍舟競渡與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它不是源于戰國的屈原,而是為了紀念春秋吳國的伍子胥,在清康熙至乾隆年間達到鼎盛。
《秀水縣志》、《煙雨樓史話》、《古禾雜識》中記載了當時南湖龍舟競渡的盛況:每年端午節,嘉興百姓抬著龍頭祭廟后,掛燈下水,再是龍頭點睛。然后一聲炮響,群龍飛馳、百舸爭流,舟中搭起彩棚,前后彩旗飄舞、鑼鼓喧天,每條船兩側坐著二十條壯漢,手持大木槳,勇悍威武。河邊觀者如云,萬人喝彩,氣氛熱烈,如癡如醉。
除了在煙雨樓上觀看的達官貴人外,龍舟競渡的沿岸,常搭起許多涼棚觀看,或駕舟隔湖眺望,“放鶴洲移隔岸帆,卷簾俯瞰龍舟出”。還有人設了酒席,坐在那兒邊吃邊看。龍舟過時,便燃放鞭炮,這時龍舟又會起勁地表演一番。清代著名詩人馬學乾、吳錫麟在煙雨樓上目睹其盛況后,分別賦《煙雨樓觀競渡詩》、《五日南湖觀競渡詩》。
再說踏白船,民間又名“搖快船”,是嘉興江南水鄉特有的船文化活動。據清光緒年間《平湖縣志》記載,平湖東湖有龍舟(搖快船)水嬉。“踏白船”之名的由來,據傳與南宋名將岳飛有關。宋代抗金大臣宗澤贊賞岳飛的才能與勇敢,任命其為踏白使,“踏白”為水軍番號。所謂“快船”,就是把一只能載2.5噸至3噸貨物的木質農船加以改裝,使之能在人們的合力作用下快速行駛。這項盛行于浙江嘉興水鄉的民間水上競技,也曾作為祭蠶神而舉行的一項民俗活動,被列入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無論是龍舟競渡還是踏白船,都演繹出獨屬于于水鄉人的激情與浪漫。而如今,龍舟競渡和踏白船,早已脫胎于傳統的民俗祭祀儀式,成為眾人矚目的民間競技體育項目。
拿踏白船來說,長約8米多,寬1米8的小木船上,要容納11名隊員,1名鼓手負責打鼓,4名櫓手搖櫓掌握船身角度方向,6名槳手需動作一致用盡全力劃槳為船只提供動力,比賽時11人通力配合,缺一不可。嘉興每年端午的水上賽道,將長度設定為了400米,稱直道競速,要想贏,就得快。
在嘉興,踏白船表演賽還有一個特殊項目,搶荷花。在100米的水上賽道中,每隔20米設置一個障礙,船身以“S”形繞過障礙物,以最先達到終點搶到荷花者為勝。因難度高,能完成的隊伍寥寥,近幾年,搶荷花已作為表演活動,不定期地出現在嘉興端午活動上。
多年蟬聯
奪冠神話如何再延續
“比賽難嗎?”“難,主要是耗費體力。” 陳良說,一條龍舟20米,20個劃手力要往一處使,以鼓聲為號,舵手把方向,連喘氣聲都要一致。每年比賽前,他們都要提前一個多月開始集訓,為了鍛煉體能,除了上船實戰練習,隊員們還要保持力量器械練習。特別針對上肢和腰腿力量。
陳良說,其實比賽時,劃手全身都要用力,腳要蹬牢船身,用腰腿力量帶動手臂劃動漿,去與水中的浮力阻力對抗。對踏白船來說,也是如此。
“鼓手控制著我們整條船的快慢節奏,櫓手、槳手什么時候該發力、需要發多少力,我們都是通過聽鼓聲來行動的。”姚莊鎮漁民村踏白船隊領隊項建軍說。槳手考驗的是腿、腰、上身的協調,這些部位要發力一致,如果光用臂力是堅持不到終點的,這樣人中途就會因缺氧而體力不支。櫓手的作用是控制方向,保持船的平穩。一條船上的人,各司其職,缺一不可。
對踏白船的隊友來說,除了體力的挑戰,技術上的要求才是最難。“踏白船真這么難嗎?”“難,絕對是個技術活。”面對記者的疑問,項建軍的語氣分外肯定。踏白船的訣竅,其實主要在一個穩字,船身要平,切忌左搖右擺,船槳吃力不均。船上最難的要數搖櫓。踏白船所用的小船經過改裝,船艄搭了一塊可伸縮的木板,平時收入船內,比賽時橫拉而出,嘉善話叫“出跳”,板長0.8米,寬僅0.2米,行船時,船尾上安有一大一小兩支琵琶櫓,需兩人一組同搖一櫓,兩名櫓手都要站在“出跳”上搖櫓,極為驚險。
顧建林便是小櫓櫓手之一。搖櫓時左右開工,特別是左手搖櫓的絕技,至今無人出其右。這門技術是他年輕時打魚搖船賣魚貨時練就的,難尋傳人。踏白船,不僅是個技術活,也是個體力活。4.5米長大櫓,重約60斤,下河吃了水,搖起來手下得有100多斤。所以踏白船的漢子們,個頂個的健壯。
有一年參賽,其中一名櫓手頭回上陣,因太過緊張手下一時未收住力氣,大櫓吃水過深,硬生生被折斷了。沒想到僅靠一條小櫓,姚莊的漁民踏白船隊還是得了勝。“搖到一半時,我已經脫力了,幸好搖大櫓的隊員及時替補上來。”那年的驚險,顧建林依舊記憶猶新。
多年蟬聯,后繼有人。可喜的是,今年姚莊鎮漁民村踏白船隊新加入了兩名隊員,一個是“95后”李家明,一個是“85后”顧平平,兩人都是漿手,也都是體育專業出身,算得上的漁民村里難得的后備力量。
最為難得的是,兩人都劃過皮劃艇,有基礎。“說實話,踏白船劃起來不難,但要劃好卻不容易。”25歲的李家明坦言,對自己的體格他很自信,但劃船的技術還得跟老隊員們請教。因為工作的關系,兩位新隊員都住在縣城里,這次賽前訓練,他們每天都要驅車趕回較遠的村里,一跑就是一個多月。“大家練得很苦,在技術和配合上下功夫,這點奔波也不算啥了。”顧平平說。
再次拿到冠軍后,姚莊鎮漁民踏白船全隊的16名隊員心里又揣了個新目標。“連冠還得保持下去。”為什么呢?“年年拿團體冠軍,現在好像不贏都說不過去了。”一名隊員這樣說。年輕的隊友顯然更有沖勁。“加入了隊伍我就是隊里的一份子了,只要隊伍還在,比賽還辦,我們一定年年不落,奔著連冠去。”李家明說。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