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兩個月來,從俄羅斯停止執行黑海農產品外運協議到印度宣布大米出口禁令引發的各方擔憂,從“前所未有的干旱讓東非之角陷入饑荒”到“化肥價格上漲讓亞洲水稻種植成本上升”的客觀事實,從“科學家稱創紀錄的高溫威脅全球糧食安全”到“聯合國警告全球農業正面臨嚴峻威脅”的警鐘長鳴,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感受到又一輪嚴重的糧食危機即將襲來。聯合國相關機構近期的報告也顯示,2019年以來,受新冠疫情蔓延、氣候變化沖擊、地緣沖突升級等因素影響,全球饑餓人口新增1.22多億。倉廩實,天下安。在多重挑戰下,如何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成了許多國家考慮的重要問題。
當地時間2023年7月18日,烏克蘭基輔,一架聯合收割機在農田里收割小麥。(視覺中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023年底和2024年上半年,危機很可能達到頂峰”
“今年世界將面臨新的糧食威脅,全球糧食安全和通脹形勢引發新的擔憂。”彭博社近日報道稱,席卷亞洲、歐洲和北美的熱浪只是對農民們的又一次考驗,他們不得不面對極端天氣帶來的挑戰,包括長期干旱、暴雨和洪水。俄羅斯《獨立報》題為《世界面臨新的糧食危機》的文章援引俄普列漢諾夫經濟大學教授拉馬扎諾夫的話說,到2023年底和2024年上半年,危機很可能達到頂峰,因為除了天氣異常,還有許多因素與全球地緣政治局勢有關,如能源、化肥、農業機械和食品的進出口被人為設置了難以克服的障礙。
自去年烏克蘭危機升級以來,對糧食實行過出口限制的國家數量已由3個增加到16個,其中包括俄羅斯禁止大米出口、印尼禁止棕櫚油出口、阿根廷禁止牛肉出口、土耳其和吉爾吉斯斯坦禁止谷物出口,以及印度政府從7月下旬開始禁止除香米外的大米出口。印度國際經濟關系研究委員會的阿肖克·古拉蒂警告,印度禁止大米出口肯定導致全球大米價格飆升,并對非洲國家糧食安全產生不利影響。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印度2022年向140個國家出口了2200萬噸大米,其中約42個國家一半以上的進口大米來自印度,很多非洲國家所進口印度大米的市場份額超過80%。阿聯酋《國民報》報道稱,印度大米禁令加劇了非洲和中東一些國家的困境,它們現在正面臨戰亂、干旱和糧食出口禁令等多重打擊。
印度大米出口禁令對印尼大米市場產生一定的沖擊。據印尼媒體近日報道,雅加達“希比楠大米主要市場”的大米供應量已連續兩周下降,如果沒有額外供應,雅加達的庫存只能維持10天。該市場合作社主席佐奇夫里對未來5個月雅加達的大米供應情況感到擔憂,并大聲疾呼:“政府必須立即采取措施。我們這里已很難買到大米了。”
極端的高溫和干旱,以及一些國家的出口禁令讓很多國家不得不為糧食進口付出更多的資金投入。根據泰國大米出口商協會的數據,亞洲一些國家的大米價格升至15年來的最高點,一年來上漲了近50%。
目前,主要的大米生產國和消費國都在亞太地區,老撾、孟加拉國、菲律賓、印尼等國都是對大米價格上漲最為敏感的國家。印尼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經濟部主任法加爾·希拉萬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糧食安全是當今世界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在我看來,有幾個因素導致了潛在的糧食危機,包括氣候變化、供應鏈中斷、沖突和政治動蕩、經濟問題、人口增長、資源短缺和衛生危機。我認為糧食危機迫在眉睫,而且比疫情前發生的糧食危機更嚴重。因為2008年至2009年的糧食危機,主要是由經濟問題和氣候變化造成的。但目前的糧食危機,因素更加復雜,包括由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緊張造成的供應鏈中斷和沖突。”
“糧食安全的脆弱性再一次暴露出來”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俄烏沖突之后,經相關國際組織和中國等國的一系列努力,全球糧食安全緊張狀態得以較大改觀,但目前全球地緣政治又出現新狀況,疊加自然災害造成的多國限制糧食出口等因素,糧食安全的脆弱性再一次暴露出來,形勢或趨于惡化,甚至比疫情期間和俄烏沖突之后更加嚴峻。”據介紹,以往全球糧食供應受影響最大的是小麥、玉米,但目前緊張形勢已擴大到大米的供應上。李國祥認為,受黑海糧食外運協議暫停以及多國糧食出口限制措施影響,全球糧食供應量減少,高度依賴糧食進口的非洲地區受影響最大。他表示,目前還很難判斷全球糧食安全的發展態勢,但其脆弱性和不確定性無疑已充分暴露,這使得未來的全球糧食安全形勢更加復雜。
來自俄羅斯、烏克蘭等國的供給對全球糧食安全至關重要。世界上1/5的小麥出口來自俄羅斯。俄農業部此前預測,今年糧食產量至少為1.23億噸,出口潛力達5500萬噸。
“俄羅斯退出黑海糧食協議后,世界是否會出現糧食危機?”俄農業市場獨立專家科爾布特近日表示,美國分析師預測“在異常高溫和俄退出糧食協議的背景下世界將出現糧食危機”,但該結論與現實不符,因為俄并沒有離開世界糧食市場。他認為,只有當俄羅斯真的退出世界糧食市場時,全球糧食危機才“肯定會發生”。目前,約有100個國家和地區購買俄羅斯糧食。
當地時間2023年7月17日,土耳其伊斯坦布爾,黑海港口農產品外運協議內最后一艘糧船離開敖德薩港。(視覺中國)
今年3月,埃及收到自1986年以來最大數量的俄羅斯小麥。據俄《消息報》8月14日報道,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出的“俄退出可能導致糧食價格上漲約15%”的警告,俄羅斯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專家、開羅大學政治學教授努爾汗·謝赫強調說:“事實上,美歐國家應對這場危機負有責任,它們對亞洲和非洲數十億人民的命運漠不關心。沒有俄羅斯的參與,全球糧食和化肥市場就不可能穩定。”
據印度政府早前預測,2023年該國小麥產量有望達到創紀錄的1.127億噸,但由于多個地區今年遭遇非季節性降雨、冰雹氣象因素,實際收成將有所減少。印度《經濟時報》8月初援引消息人士的話說,國內小麥產量低、庫存少和需求增加導致價格上漲后,莫迪政府正在討論從俄羅斯進口900萬噸小麥可能性的問題。
從7月開始,有“歐洲糧倉”之稱的烏克蘭進入大規模糧食收獲季節。據烏農業部門估算,今年該國糧食產量約為4600萬噸,比去年減少10%至15%。但烏本國糧食消費量僅為1800萬噸左右,其余的基本上可以對外出口。
據印度《鑄幣報》報道,受厄爾尼諾現象和俄烏沖突等因素影響,今年印度、印尼、巴西、越南和澳大利亞等國農作物都面臨低產風險。由于8月和9月降雨量較少,預計印度今年棉花、豆類和油籽的生產量會有所下降。今年年初,印度政府宣布將擴大小麥出口,以幫助那些受俄烏沖突的國家,但不久就因本國的實際情況開始控制小麥出口。印度農業部預測說,到2050年,極端氣候將使印度小麥產量下降19.3%,到2080年下降40%。
印尼是僅次于中國和印度的世界第三大稻米生產國,但糧食生產未能實現自給。印尼國家研究與創新局去年發布的數據顯示,這個擁有2.76億人口的東南亞國家是世界上人均大米消費量最高的國家之一,達到每人每年114.6公斤,甚至很多地區的印尼家庭幾乎每餐都吃米飯。2022年印尼大米產量為3152萬噸,同時從印度、泰國、越南和巴基斯坦進口了42.9萬噸大米,其中42%來自印度。但今年的情況有所不同,印尼政府計劃進口200萬噸大米,上半年已進口106.7萬噸,主要來自泰國和越南,從印度進口的只有5000噸。也有報道稱,今年6月印尼與印度兩國政府簽署諒解備忘錄,允許印尼在緊急情況下在200萬噸大米進口額度的基礎上再從印度進口100萬噸。因為該諒解備忘錄簽署于印度的大米出口禁令之前,因此不受禁令的影響。
消除“糧食不安全”,更多要“靠自己”
印度《德干先驅報》刊文分析說,本世紀以來,世界已經歷3次大的糧食價格上漲,分別為2007年至2008年、2010年至2011年和2021年至今。根據世界銀行最新糧食安全數據,約4/5低收入國家和超過90%的中低收入國家將遭遇超過5%的年度糧食價格上漲。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23年全球風險報告》認為,糧食危機將是全球未來兩年最嚴峻的威脅。由于各國農民逐漸轉向種植經濟作物,過去5年全球糧食種植面積已減少約30%。
如何主動應對糧食安全問題是相關國家要考慮的問題。以印尼為例,在今年2月27日舉行的2023年印尼糧食安全論壇上,有專家強調,該國糧食安全面臨著氣候變化、流行病、地緣政治、人口增長但農民減少、種植面積減少等一系列挑戰。有專家建議印尼政府應修復受損的灌溉系統、通過提供灌溉水泵和抗旱水稻種子來優化國內水稻生產。還有學者建議,過度依賴大米不利于國家經濟和穩定,因此需要通過食物多樣化減少對大米的依賴。此外,印尼應在耕地有限的情況下提高農業集約化程度。
印尼農業經濟協會顧問委員會委員、貿易部前副部長巴育8月13日表示,今后禁止糧食出口的事情會經常發生,因為各國都將優先考慮國內的糧食安全,泰國、越南很有可能為了國內利益也“被迫”限制大米出口,印尼必須預見到這一點。巴育認為,應對大米主要出口國保護政策的影響乃至糧食安全問題,還是要靠印尼自己,政府應維持或者提高農民種植水稻的積極性。實際上,印尼政府近年來在加強糧食安全方面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如在農業部下設糧食安全局和物流局。糧食安全局制定了糧食安全和脆弱性地圖以預測糧食脆弱性和不安全性,還出臺了多項確保糧食安全的計劃。物流局建立了大米儲備和流通機制,確保大米價格穩定。
印尼政府對糧食安全問題一直高度重視,并利用擔任東盟輪值主席國的機會將解決糧食安全問題作為東盟今年的優先議程。7月舉行第56屆東盟外長會及系列會議期間,特別是在東盟成員國與印度、俄羅斯、加拿大等糧食出口大國的外長會議上,印尼都將加強糧食安全領域的合作列為重要議題。印尼學者法加爾·希拉萬表示:“東盟國家可以通過糧食進口來源多樣化和優化區域糧食生產來應對印度大米出口禁令。”
《印度斯坦時報》報道稱,聯合國相關機構的報告顯示,目前全球饑餓人數規模仍遠高于疫情前水平,印度不是唯一一個在糧食安全問題上令人擔憂的國家。按照印度《金融快報》的報道,2022—2023年,印度有3.3億人受到糧食危機影響。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數據,印度有近1.95億人營養不良。人口日益增長的同時,印度也存在農業土地資源不斷減少、分配嚴重不均的問題。《印度快報》今年5月的一篇報道提到“印度的饑餓悖論”,即生產自給自足并不意味著糧食安全。文章建議,為了實現“零饑餓”的目標,印度應考慮由項目辦公室牽頭的戰略舉措,以消除印度“糧食不安全”的現狀。
一些國際媒體在報道今年中國多地遭遇的高溫、暴雨等自然災害時表示,“在去年的高溫和干旱之后,中國實際上就已加強了對糧食安全的關注”。雖然中國華北、東北地區受自然災害的影響不可低估,但整體上今年中國糧食再次豐收的基礎并沒有被破壞,災后也能把損失降到最低。目前,中國口糧自給率在100%以上,谷物自給率在95%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大概480公斤,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李國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糧食儲備充沛,加上進口來源不斷多元化,中國在糧食安全上不會出現問題。他同時表示,各國基本上都有庫存糧,即便是天災導致糧食減產,全球整體上并不缺糧食,當前的問題在于糧食的分布非常不均衡。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