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里,常常能聽到某人評價某人時,說他“天生反骨”,實際上是指他具有叛逆精神,經常做出跟常人不一樣的行為,給其他人和自己帶來了麻煩與傷害,但他自以為是,甚至渾然不知。
“天生反骨”的出處來自于名著《三國演義》第150回,諸葛亮道:吾觀魏延腦后有反骨,故而斬之。
當時,在“五丈原之戰”中,諸葛亮已經是50多歲的老人,身體狀況每況愈下,他感到自己時日不多,就給手下將領安排后事,他說:如果我死了,就讓楊儀和費祎統領各軍撤退,由魏延和姜維負責斷后。如果魏延不同意,就安排馬岱殺之。
為了找出正當借口,讓其他將領對誅殺魏延的看法心服口服,諸葛亮就直言:魏延是天生有反骨的人。
諸葛亮是有大智慧的人,在蜀漢的地位很高,所以,他說的話沒有人反駁。
果不其然,諸葛亮死后不久,魏延很快遭到了馬岱的毒手。
實際上,諸葛亮一直不放心魏延,認為他是半路投靠劉備的,有可能故伎重演,成為謀逆之人,將來肯定是蜀國的禍患。不過,劉備不這么認為,經過劉備從中周旋,并知人善用,很快讓魏延發揮出巨大潛力,成為蜀漢后期的一員猛將。
劉備死后,魏延失去靠山,同時,諸葛亮也放大了對魏延的懷疑,導致一代名將魏延就這樣窩囊地死了。
那么,“反骨”究竟是什么?
反骨實際上就是“枕骨”,也就是以后腦勺為中心的頭顱骨的后半部分。
絕大部分人的反骨基本上是平整的,畢竟,睡眠時要把腦袋枕在枕頭上才舒服,反骨如果不夠平整的話,不容易睡好覺。
而那些有反骨的人,都是后腦勺凸起,整個腦袋看起來 *** 飽滿,所以,民間一些人就認為,那些剛出生下來腦袋又大又圓的人,腦子里的小心思多,思想和行為都跟常人不太一樣,將來有可能成大器,變為一代英豪,也有可能當上大奸大惡之人。
現代社會,通常把那些不服管教、不聽人言、不按常理出牌、固執己見,具有破壞性的人,稱作有反骨的人。他們如同彈簧,越是給他加壓,他就反彈越厲害。
這類人究竟是好還是壞,很難做出定論,就如同“性善論”和“性惡論”的觀點一樣,不易說清人的本性是好還是壞,在不同處境和場合下,人性善惡觀的界限常常比較模糊。
通過一些學者,以及普通大眾的觀察和總結,“天生反骨”的人,具有以下三個鮮明的特征。
其一,天生叛逆,缺乏安全感。
在現代人的觀念里,天生反骨的人,跟出生時有沒有長反骨沒有直接關系,特指經過后天的環境影響后,讓他變成了野性十足的人。
每個人剛生下來其實在性格方面都差不多,有些家長會教育孩子,常常通過鼓勵、表揚和獎賞的方式,激發孩子的潛力和主動性,讓孩子如同生活在陽光下,做什么事都覺得有滋有味,身心健康成長。
而有些家長,對孩子不是呵斥就是懲罰,甚至打罵,讓孩子長期生活在缺愛的環境里,這樣的孩子,怎么能夠身心健康?所以,孩子的敵對情緒和叛逆思想就慢慢滋生了,在很多事情上跟家長對著干。
當一個心存敵對情緒的孩子長到14歲左右,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心理叛逆期”時,家長如果還沒有把孩子的不良情緒矯正過來,放任孩子,那么,這個孩子將來極有可能成為“天生反骨”的人。
這類人常常通過反常行為來向別人證明自己的存在感,本質上是因為心理上缺乏安全感,跟一個人在夜晚的荒野行走時的狀態是一樣的,必須通過反常行為來驅除心理的漆黑。
其二,特立獨行,不怎么合群。
天生反骨的人之所以喜歡特立獨行,是因為他們不合群習慣了,思想和行為跟周圍人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他是大家眼里的另類,沒有人愿意跟他來往,因此,他就奉行“走自己的路,隨別人說去吧”的人生信條,甚至有些自暴自棄的心理。
這樣自我封閉的生活方式,最終會導致他越來越不合群,越來越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而成為一個特立獨行的人,做出離經叛道的事。
當然,具有天生反骨的人,在思想上要比同齡人成熟很多,跟同齡人的共同話題太少,這也是他們不合群的一大原因。
其三,常常以自我為中心,相當自戀,并且見利忘義,容易背叛。
天生反骨的人,缺乏責任感和奉獻精神,沒有宅心仁厚的概念,做什么事心里只有自己,很少或者從不為他人著想,在潛意識里有一種高傲的優越感,認為自己在任何方面都是優秀的,別人不配跟他做任何事。別人即使做了,他也不會領情。
因為看不起他人,又自我感覺良好,又沒有奉獻精神,所以,天生反骨的人,常常是見利忘義之輩,常常把別人當作自己的工具,利用完了就一腳踢開。在跟別人合作中,如果發現利用價值更高的人,則立馬會做出見利忘義的事情。
老子曾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天生反骨之人的眼里,世間萬物都是他的“芻狗”,有利用價值時就是寶貝,否則,就是廢物。
烏爾骨是什么
烏爾骨是一種毒。小說《殺破狼》里面的烏爾骨是一種毒,秀娘把自己的孩子和姐姐的孩子放在一起,讓他們餓著,其中一個孩子吃了另一個孩子,活著的孩子身體里就有了烏爾骨毒。烏爾骨是一種戒思慮的毒,思慮過重就會走火入魔。不可思不可想不可大喜大悲,要永遠保持平靜,有點像現代的精神病患者那意思。